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25-01-09 | 游览:70
内容摘要:10月17日,主要领导人来到六尺巷,强调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的窄小巷子,却成了被“和”字哲学充盈最宽阔的街巷。
10月17日,主要领导人来到六尺巷,强调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的窄小巷子,却成了被“和”字哲学充盈最宽阔的街巷。
《人民日报》:六尺巷,大格局
01 六尺巷的传奇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问题发生了争执。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于是这场纠纷便告到了县衙。
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张家人遂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阅罢家书,立即批诗回复给老家人,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见此情形,深受感动,也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便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六尺巷的由来。
在这个故事中,张英的高尚品格令人称颂。他以宽广的胸怀和大度的气量,化解了一场可能引发更大矛盾的纠纷。“懿德流芳” 是后人给予他的最高褒奖。
六尺巷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它蕴含着 “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 的深刻内涵,穿越时空,成为后人接受廉让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载体。
生活中,保持一份尊重与谦让,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难得的修养与美德。
02 越有涵养的人,越懂得让步
恭谦礼让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让步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因为他们懂得谦让,所以在相处时,彼此都感到很舒服,同时也觉得对方是可以信赖的人。
03 六尺巷的传承与发展
六尺巷故事中的 “礼让” 精神融入诉前调解,当地推出 “六尺巷调解法”,运用 “听、辨、劝、借、让、和” 法则调解矛盾纠纷,取得良好成效。
“六尺巷调解法” 不仅为当事人节约了诉讼费用,也培育了当事人礼让的美德,真正达到化解矛盾促和谐。
六尺巷文化已经从法院的调解法,逐步形成为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23 年全国两会上,“六尺巷调解法” 出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中;2023 年 11 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获评全国新时代 “枫桥经验” 先进典型、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
写 在 最 后
在我们生活中,有道德与法治,有情与理。大家一味争输赢,或许并不能真赢;有时看似输,却又是赢的众人。
情比理更重要,为人处事,懂得让步,是境界,是成熟,是气量,是上善,走得更长久。
所以,在与人发生争执时,我们要冷静下来想一想,是原则问题吗?需要力争不放手吗?退一步行吗?
面子有时真的不值钱,平安祥和才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人生最重要的几件事
龙岩道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站创建试运营中,欢迎多提宝贵意见建议!感恩的心,感谢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