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丨中华文化是国人探索世界的入口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9-01-18 | 游览:53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我国诗词传统源远流长。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类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诗词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我国诗词传统源远流长。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类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朗读者》自2017年第一季播出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在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朗读者》同名图书的精选版,已经签出了6个国家8个语种的外文版,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一个范例。  

中国诗词大会:董卿开场一首《游子吟》,引发无数人的感慨!


古诗词对世间万物的描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入口



当他看过“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会联想到大白鹅在水中游玩的情景;


当他读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会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


当他背过“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他也会懂得“鸟鸣”不是只能用“叽叽喳喳”来表达。



古诗词中对美的表达,会在无形中提高孩子的审美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会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跟朋友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会知道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从前他只知绿草绿叶,但记住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也便记住了碧之纯净,翠之欲滴。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那些背过的古诗词,总有一天他会懂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当孩子面对苍山阔水、落日明霞,也许会想起什么叫做:“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当孩子异乡求学、夜深难寐,也许会理解什么叫做:“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当孩子金榜题名、兴高采烈,也许就会知道什么叫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古人今人,情感都是一样的,当我们需要一种理解,一种宽慰的时候,千年前的诗人便会唱着诗歌,来到我们眼前,与我们心有灵犀,不再孤单,支持我们下定决心,一往直前。


林清玄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学习古诗词的效果从来都不是立竿见影的,然而它却能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孩子的品质,而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是比中药更好的营养液!


所以,多读点诗,总是好的,有诗,才会有生活和远方

然而,毕竟是相隔了千年的时空距离,我们现代人读起诗词来,由于语言与时代背景带来的障碍,总是会觉得有些语句佶屈聱牙。


为了延续这早已延续千年的心灵寄托,为了更多的国人能在先人留给我们的精辟诗词中获得慰藉与鼓励,我们编写了这套全新的诗词读本。


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深浅难易等因素,我们增设了作者简介、疑难注解、古文今译、诗文赏析等版块,为广大读者扫除了阅读障碍,力求将作者当时的自身心境和时代背景、习俗环境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遣兴

宋代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古文今译:酒醉之时我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功夫再去发愁受苦?我近来才感觉到那些古人的书,如果都信了他们,就完全没有用处。


昨晚我在松树边醉倒,笑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呀?”我怀疑松树走过来要将我搀扶,赶快用手推它说:“去你的吧!”



诗文赏析: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遣兴”,是一时即兴之作。


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


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一杯酒,藏着万千深情;一首诗,写尽繁华一生。以诗酒言年华,趁时光依然,心绪盎然,赏阅此生。


我们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再经历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会有人像你我一样为诗词的美而沉醉。



11.jpg222.jpg    ICP号:闽ICP备2024082985号-1                      地址:龙岩市新罗区东肖街道溪连村陈公厝路10号

  版权所有:龙岩道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亿网行网络   


123